最近,收到一位读者的私信。她表示自己有点自食共情的恶果。我猜,这位读者一定是一位一胎妈妈。因为一旦有了二胎,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拿不出那么泛滥的母爱了。
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二胎身上,大概率只会是一句:“真可惜。”当然,这位姐妹的冤枉路,我也曾走过。不能说毫无区别,只能说一毛一样!
印象中的共情过渡
印象深刻的是,大概在女儿3、4岁左右发生的事儿。一次是开车带她出门看牙医,她自己开着车窗玩一个巴掌大的玩具兔小提,结果被风吹走了。我和老公俩人看她情绪不对后,掉头、折返,一圈圈的转,直到在万千车流中发现这个比绿豆大不了多少的小玩意儿。
还有一次,同样心爱的玩偶;同样的出门吃饭也要带在身上;同样的丢在了不知道什么地方...而我,也是同样的满世界的找,玩过的沙堆、走过的路、去过的饭店...甚至寻找未果之后,还绞尽脑汁:再去买个一样的?自己手工做个一样的?不,找淘宝做个一样的...
毫不夸张的说,那时候的心情,跟私信我的妈妈如出一辙:好家伙,内心戏那叫一个满!这些在咱们的古早文章里,都出现过。果真,不要啥事儿都往网上发,因为迟早会成为自己的黑历史。
共情过度与纵容
初为人母的时候总觉得,我可真觉得自己是天生的当妈圣体,多么会共情我的孩子啊?后来才慢慢看清,这不是共情,这是过度共带来的遗憾会如影随形,从生至死。
今天她接受不了丢失一个玩偶的遗憾。明天,她也许会错失某座名校、错过某个职位,恋而不得某位异性,甚至早晚有一天会失去父母和伴侣。而人生的憾事,何止于此?倘若没有一颗正视遗憾的心,滚滚红尘里必会被伤的体无完肤。或是看不开,钻牛角尖,过分执着得不到和已失去;或是放不下,太执着,不择手段抢夺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将来走出家庭的保护伞,别人必不会对她迁就、包容,这其中的磨合,还是要她自己受。
青春期孩子的共情
当然,以上情况也就发生在娃小一些,咱圣母光环还在的阶段。真等到孩子大了,尤其面对这种青春期的娃,更多的时候,是老母亲理解不了一点。但理智又会告诉你,娃伤心呢,你得共情。这就导致我们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强行共情。
譬如,跟我说:这周末作业也太多了!我一点也不想写,我出去玩的时间都没了!或者是周末早上有英语课的时候,她向我抱怨:我就这么两天睡懒觉的时间,还占掉一天,就不能让老师改到下午上课吗?
结语
共情孩子是必要的,但也要适度。保持一定的钝感,给孩子腾出一个处理个人情绪的空间。孩子需要接受遗憾、接受事不遂愿、接受不如意事常八九的能力。人生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得不到和已失去带来的遗憾会如影随形。共情孩子,但不要过度纵容,让孩子学会独立处理自己的情绪,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