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新冠多组学
研究揭示不同临床亚型的免疫代谢特征
引言
新冠
肺炎疫情仍在持续,长新冠等后遗症给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
影响。长新冠是指新冠感染后,患者持续数月至数年出现呼吸困难、疲劳和脑雾等症状。研究表明,约 10% 的新冠感染者会出现长新冠症状,其中 20-30% 的患者症状可持续一年以上。
免疫机制参与长新冠
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炎症活化和免疫失调是长新冠的主要致病机制。长新冠患者的免疫亚型存在明显异质性,这给深入了解疾病机制和制定有效治疗
方案带来了挑战。
多组学分析揭示长新冠不同亚型的免疫代谢特征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团队发表了题为《Integrated multi-omics characterization across clinically relevant subgroups of long COVID》的本文。该研究通过大规模的蛋白转录组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确定了长新冠不同临床亚型的多组学免疫代谢特征,为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的发现提供了依据。
研究内容
研究团队将长新冠患者根据主要临床症状分为
神经长新冠、肺部长新冠、心血管系统长新冠和系统性长新冠等亚组。通过多组学整合分析,研究发现:
长新冠患者
整体呈现 MAPK 通路激活增高,而康复的长新冠患者表现出该反应的下调。
不同亚组表现出多组学特异性标志:
多系统亚组:甘油磷脂和醚类脂质代谢增强。
神经亚组:糖蛋白合成代谢增加。
心脑亚组:丙酮酸代谢增加和巨噬细胞极化受抑。
肌肉骨骼+系统性亚组:甘油磷脂代谢增高。
心肺亚组:NF-κB 信号通路受抑。
研究还发现,ABHD17A、CSNK1D、PSME4 和 SYVN1 可作为诊断长新冠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而 CRH(多系统)、FPGT(神经)、CBX6(心脑)和 RBBP4(心肺)等基因则可能参与不同亚型的免疫代谢调控,成为潜在治疗靶点。
意义
该研究首次描绘了长新冠不同临床亚型之间的免疫代谢特征,为长新冠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新思路。多组学分析
结果有助于:
识别长新冠患者的不同亚组,指导个性化治疗。
开发针对不同亚型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实现早期诊断。
探索新的治疗靶点,为长新冠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结论
这项研究为深入理解长新冠的免疫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我们对长新冠的认识将不断深化,最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
服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