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暖气病:冬季供暖时期的隐形威胁
随着11月中上旬的到来,我国很多地区陆续进入供暖季。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被称作"暖气病"的健康隐患。
暖气病症状
暖气病并不是医学上的病种,而是由于供暖时节门窗经常关闭,空气难以流通而形成干燥、闷热的环境,为致病
微生物的滋生传播提供了机会,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疾病的统称。
1. 呼吸系统疾病
室内外温差过大,加之温暖、干燥的环境让人们的免疫力与抗病
能力下降,从而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嗓子疼、流鼻血、皮肤干燥发痒、火气大等问题,同时还会削弱人体上呼吸道的防御功能,从而诱发感冒、
流感、哮喘、腮腺炎等各种呼吸道疾病。
2. 鼻腔和皮肤干燥
长期开暖气的室内空气较为干燥,容易造成鼻腔、咽喉、皮肤干燥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流鼻血、咳嗽、咽痛、皮肤发紧、瘙痒等。
3. 胸闷气短
冬季密闭温暖的室内空气比较浑浊,二氧化碳
含量高,人体呼吸系统压力较大,
心脏压力也会增大,从而可能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
4. 尿量减少、尿路感染风险增加
在温暖干燥的环境中,人体的水分更容易丢失,如果还保持往常的喝水量,那么就容易出现尿量减少的情况,泌尿系感染和尿路结石的患病风险随之增加。
5. 血液黏稠、血压波动大
暖气过热会抢走人体的水分,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
血管疾病。屋里暖气过热,跟室外温差太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大,构成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素。
6. 皮肤瘙痒、眼发干
暖气后,室内温度较高,更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而导致断裂,从而形成无法恢复的皱纹;而且室内温度过热,缺少水分滋养的皮肤会瘙痒,可能会造成湿疹。冬季户外风大物燥,室内室外的环境变化会影响泪液的循环,造成干眼症;同时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结膜炎的风险。
预防措施
1. 补足水分:供暖季节,每天需要饮用1.5~2升水,以保证人体不缺水。同时可多吃富含水分的水果如苹果、梨、橘子、葡萄等,适当进食有温热性质的
食品如芝麻、萝卜、番茄、荸荠、
豆腐、银耳等,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不饮酒。
2. 控制室内温湿度: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差距不要过大。室内温度过高容易导致咳嗽、嘴唇干裂等。室温最好控制在18℃~22℃,湿度保持在50%~60%。除了用加湿器、摆放水盆外,还可在室内多养些绿色植物,最好选绿萝、吊兰等。这些植物叶面蒸腾的水分比较多,可以调节室内空气湿度。
3. 屋内穿衣不要过多:在家里不要穿衣服过多,因为如果在家还穿很多的衣服,而屋里有暖气,温度高,就很容易出汗,这样也就加快了水分流失。如果打算要出门,那就要多添些衣服,要保证足够暖和,避免因温差太大,忽冷忽热,而不小心感冒了。
4. 常通风,勤消毒:一到冬天,很多人家里一天到晚不开窗,就会导致室内空气不流通,增加室内的污染和致病微生物繁殖。因此建议每天早晚各开窗通风1次,每次开窗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一方面可以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室内太干。同时平均两天进行1次熬醋熏蒸或过氧乙酸消毒。
5. 增加户外锻炼:多到户外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减少暖气病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和儿童更容易得暖气病,所以更应该加强防护,选择适宜的锻炼
方式来强身健体。
结语
暖气病是冬季供暖期常见的健康隐患。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补足水分、控制室内温湿度、常通风、勤消毒和增加户外锻炼等,可以有效降低暖气病的发生概率,保障身体健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