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孩子一岁多就学会走路了,刚学会时,孩子会走得很兴奋。家长担心孩子走累了,或者磕了、碰了、摔了,想要抱他,孩子就会非常不乐意,挣扎扭捏,非要自己下来走路。
如果你以为从此解放了双手,那就大错特错了!家长们,你会发现,学会走路的孩子一旦出门,常常没多会,就会拽着父母的裤腿,可怜巴巴求抱抱。如果妈妈拒绝了,孩子就会掉头找爸爸;如果爸爸拒绝了,孩子就会拒绝走路,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哭闹,非得有人抱他走,才罢休。
很多家长为此很费解,常常会认为是孩子偷懒,为了治一治孩子的懒症,不惜当场做规矩。我常常在商场看到对峙的孩子和家长,一个不肯走,一个不肯抱,一个嚎啕大哭,一个气愤不已。家长若狠心往前走几步,孩子就会吓得往前追两步,但只要看到家长停下脚步,孩子就立马又一屁股坐在地上不肯起。这种情况让家长很光火,但别生气,当你了解孩子求抱抱的真实原因,或许作为家长的你,就不会忍心拒绝他了……
孩子是真的走不动了吗?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是孩子的借口。关于体力不支的原因,家长可以酌情考虑,更多时候,孩子出门没多会儿就要求抱抱,是一种心理需求。
1)对于安全感的需求
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分离,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变得敏感。孩子在家里的时候,熟悉的环境和亲人让他们感到安心,所以他们可以独自在家里上蹿下跳,蹦跶很久都不会感到累。但是孩子一出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都可能让他们感到不安,都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隐隐的压力。
2)对依恋对象的目标锁定
家长如果留意,你会发现,即便孩子在家里能够独自行动,独自玩耍,他们的视线也始终紧盯父母的身影。如果家长在餐厅忙碌,孩子在一旁玩耍,相安无事。但如果家长突然起身去房间收拾,孩子玩得好好的,也会立马放下手里的玩具,像一条小尾巴,紧紧跟在家长的身后。这其实就是依恋心理学中的目标校准系统,换句话说,孩子的眼里装了一个雷达,无时无刻不在搜索既定目标,或者是妈妈,或者是最亲密的那个照顾他的人。一旦发现目标移动,有走失的迹象,就会提醒孩子:跟上,跟上!
在陌生的环境里,孩子可能一开始出于好奇,自己走了几步,很快他就会发现,在这个陌生的、复杂的环境里,他会随时与目标失去联系。这种来自潜意识的危机感会本能激发孩子的求救信号,希望紧紧贴在父母身上,就不怕走丢了。所以,家长也会发现,孩子明明不累,可怎么劝,怎么讲道理,他都听不进,非要钻进家长的怀抱不罢休。
3)探索与依赖的矛盾
还有一个客观原因是,3岁的孩子,正处于好奇心旺盛,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的阶段。他们既想要探索这个世界,但又害怕未知的风险。这种矛盾心理,让他们在面对新事物时,既兴奋又紧张。这个时候,在父母的怀抱里,就像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让他们可以在探索与依赖之间找到平衡。并且,被父母抱起后,孩子的视野一下子就开阔了,他们能看到更多有意思的东西。因此,孩子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自己探索观察的欲望,主动要求抱抱。
一般而言,孩子只有到7岁,才能相对变得独立,能够自己独立在外行走。了解了这些原因,下一次,当孩子抬头巴巴求抱抱的时候,你还会忍心拒绝吗?
家长如何应对?

讲真,两三岁的孩子也就二三十斤,出门在外,抱一段路尚能坚持,全程抱的确很考验家长的体力和耐心。尤其是,当家长还有大包小包拎着的时候,多么希望这个小可爱能够体谅父母,自己走路。家长怎么做,能够哄孩子自己走路呢?建议您放下讲道理,和孩子一起玩游戏。
1)比比谁更快
孩子出门求抱抱,不是不愿意自己走,而是害怕被走丢。如果家长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关注的,游戏的方式会让孩子慢慢放下不安。比如,家长可以跟孩子约定一个目标,然后比一比:看谁先跑到目的地?孩子是胜负欲的,家长喊一二三开始后,可以适当放慢速度,让孩子争先,但要在孩子背后不断传递语言信息:我马上要追上你了哦!看我怎么超过你?孩子的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