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的诱因和压力
身为一名 36 岁的母亲,作家荞麦在她的新书《无尽与有限》中写道:"这句话现在看起来简单又确定,但对当时的我来讲,反复看这句话,周围的一切都会变得越来越沉重。"
荞麦原本是决定不生育的女性,生
孩子从未在她的
计划中。人生的无数个选择和岔路口,无数次的外界质疑和自我审视,最终将她引向生育的道路。
荞麦的生育并非出于主动选择,而是来自多方压力:
日益增长的年龄
父母的极度焦虑和愤怒
社会舆论的压力
日常生活的重复和疲惫感
对事业的失望
荞麦在 25 岁出版了第一本书,但始终没有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也没有找到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长久凝结的失败感,让她的写作野心和信心逐渐萎缩,进而促使她放弃了不生育的选择。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在生育之前,荞麦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不生
小孩的人生,当然是最好的》。文章却引发了读者的指责和谩骂。
荞麦意识到,当时社会舆论对于生育的态度是单一的:女性的生育、母亲的付出理所当然,而生育的痛苦和伤害却绝口不提。
在生育成为现实后,荞麦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她生下了孩子,感觉向某种东西投降了,献出了自己原本不想奉献的东西。生活从此被划分成两条河流,她踏入生了的那条,偶尔眺望着另一条。
生育的闹钟暂时被按停,但来自育儿的闹钟又不间断地响起。荞麦和伴侣桉树一边享受着陪伴新生命成长的欢愉,一边又在育儿的无知、挫折与和解中前行。
母性和自我的平衡
三年后,荞麦从一个不想成为
妈妈的妈妈转变为沉浸于当妈妈的妈妈,慢慢学会在妈妈和自我这两种
身份之间保持平衡。
她对于亲密
关系、亲子关系、
家庭关系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尽与有限》是她作为母亲的剖白之作,她讲述自己如何决定了生育、经历了生育,以及生育之后面对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思考了什么。
荞麦指出,女性的生育节点很明确:大部分人在 45 岁之前要做好生还是不生的决定。而影响女性生育的因素很多,包括物质、精神、身体上的牺牲,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
结论
荞麦通过《无尽与有限》这部作品,想告诉读者自己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她认为,不生小孩的人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
生育,犹如一场小型战争,既有美好神话的憧憬,也有痛苦体验的现实。在做出生育的决定之前,女性需要充分了解生育的意义和代价,并为自己做好身心上的准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