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11月16日,陷入前投资人仲裁风波的主角杨植麟突然出现,并对外发布了一款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发布
杨植麟将自己的数学模型k0-math对标OpenAIo1系列,主打深入思考。对于从不对外讲技术的月之暗面而言,这一动作有些异常。杨植麟在发布会上化身高中老师,用高考数学题目演示模型的思考能力,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聚焦国内市场
杨植麟表示,月之暗面的重心依旧在Kimi上,且暂时也不会再拓展海外市场。不过,国内toC生产力工具迟迟难变现的现状,对月之暗面和杨植麟提出了巨大考验。
技术的故事不再性感
有投资人直言,以月之暗面现在的估值水平,发啥(模型)都没帮助。下一轮月之暗面的估值至少要40亿~50亿美元,谁还能投得起?
杨植麟的学术情结

有业内人士透露,杨植麟本人更倾向于回大学做一名教授,做学问。但目前的大环境和竞争格局下,容不得他那么simple。
拧巴的创始人
对于行业竞争格局以及相关争议,杨植麟并没有正面回应。一些人好奇杨植麟的技术和模型,而另一些人则关注杨植麟本人。他是一个拧巴的创始人,既有对技术和学术的执着,又有对资本市场的妥协。
月之暗面的发展历程
Kimi的崛起
2023年,月之暗面推出智能助手Kimi,引发关注。月之暗面以新一轮超10亿美元融资、25亿美元估值的消息被曝出时,创始人杨植麟的热度也跟着水涨船高。
放弃预训练模型
2024年,有消息称,头部大模型公司中,至少两家逐步放弃了预训练模型,其中就包括月之暗面。有投资人士认为,除了少数公司能够做到基模一体,绝大多数公司应该专心做好应用。
出海受挫
2024年,月之暗面的出海产品Ohai和Noisee进行了业务调整,或裁撤项目。杨植麟表示,他做出了聚焦Kimi的决定,基于对美国市场的判断。
Kimi的投流困境
月之暗面在Kimi上砸下巨额投流,但在部分AI行业从业者看来,投流投得太没有规划性了。Kimi作为生产力工具,也存在黏性不足、变现困难的问题。
结语
月之暗面和杨植麟正处在风口浪尖,他们面临着技术、市场和资本的多重考验。杨植麟的技术野心与市场现实之间的矛盾,也为业界提供了一个值得反思的案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