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今年4岁了,吃饭时总等着大人喂,追着喂就吃,不喂就不吃,自己吃的话也会把饭菜洒一地。这种现象在小班幼儿中较为常见,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进餐能力呢?
专家观点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五条幼儿园区级骨干教师陈晓蓓认为,良好的进餐行为和习惯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小班幼儿由于年龄限制,身心发展还未成熟,加上部分幼儿家长的不正确教养方式,导致幼儿在进餐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在幼儿入园后会逐渐凸显出来。小班幼儿进餐过程中容易缺乏独立性和专注性,如进餐习惯差,幼儿会把食物洒到衣服上和地上,吃着吃着就自己发呆,出现玩饭的现象等。

经调查,部分家庭会在进餐时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平时的饮食习惯也是孩子爱吃什么就给做什么,或将孩子碗里放好的饭和菜拌在一起让孩子直接吃等行为,这些不良的进餐习惯都会导致孩子在自主进餐方面有困难。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家长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 定时定量让孩子进餐:为其制定规律的进餐时间,帮助幼儿形成生物钟,减少因为饥饿或过饱导致的情绪波动。
- 合理安排每餐的食物分量:根据幼儿的年龄和食量,合理安排每餐的食物分量,一定要避免食物过量或者太少不够吃。
- 避免进餐前让幼儿吃零食:以免影响幼儿正餐食欲。两餐之间有适当的间隔时间,让幼儿有饥饿感,增加对正餐的兴趣。
- 为孩子选择合适的餐具:在材质上尽量选择轻便且不易打碎的餐具,在大小和形状上,要选择适合幼儿小手抓握、便于舀取食物的小型勺子。碗也要选择底部平坦且边缘较低的浅碗,方便幼儿将食物舀出。在餐具图案上,可以选择颜色鲜艳、图案可爱的餐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加他们进餐的兴趣。
- 对孩子进行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家长不仅要对幼儿说做得好,而是具体指出幼儿进步的地方,如“今天你自己用勺子盛了满满一碗饭,真棒!”强调幼儿的努力和进步,如“你今天吃饭时没有弄洒食物,进步很大”,通过表扬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 对幼儿进行实时进餐引导:在进餐前的洗手环节中,家长可以加入趣味性元素。例如使用可以挤出花朵形泡沫的洗手液瓶,让幼儿在洗手时享受丰富的触感和视觉感受。当遇到孩子挑食时,家长可以跟他讲一讲食物的营养和制作过程,引起幼儿对食物的兴趣,激发他想要尝试的愿望。家长不妨将幼儿平时看的动画片换成培养良好进餐习惯的故事,多听洗手顺口溜、进餐小儿歌等,通过其中的情节、歌曲旋律,让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培养孩子的独立进餐能力需要家长们的耐心和细心。通过以上方法,家长们可以帮助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为其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