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孩子逐渐成长,亲子之间的分歧也在不断增加。这是不同成长阶段、不同性别、不同经历和不同立场造成的,很难完全一致。理解这个道理并不难,但如何在实践中处理这种不一致,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最近,我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则:处理好与孩子的边界,不要过度共情。
共情的定义
共情是指能够想象自己置身于对方处境,并体会对方感受的能力。它被认为是表达关心的方式之一,可以让人感受到被理解和爱护。
母性与共情

成为母亲后,最先学会的便是共情。在孩子婴儿时期,我们无法忽视他们的哭闹和情绪变化,及时回应他们的需求。
成长与边界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内心逐渐强大,亲子之间的边界也应该逐渐清晰起来。这意味着父母有自己的事情,孩子也有自己的事情,双方都应该明确并守护好自己的边界,承担起各自的责任。
过度共情会破坏边界感,让父母无法建立清晰的界限。一味纵容和共情会让孩子陷入混乱,无法看清需要遵守的界限。
父母的边界
父母建立清晰的边界是在帮助孩子构建和探索自我边界。例如:
- 你可以生气,但不能骂人或打人。
- 你可以着急,但最好不要打断别人说话。
- 你可以喜欢别人的玩具,但不能私自拿走。
- 你可以想赢,但不能破坏规则。
- 你可以想玩,但妈妈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正确疏导孩子情绪
当孩子情绪低落时,父母容易感到焦虑和无助,担心忽视他们的情绪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被遗弃。事实是,孩子的开心和不开心转换很快,很多时候他们自己都察觉不到。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都应该允许孩子自由表达,不要过度解读或被他们的短暂情绪左右。
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的过度共情,而是控制情绪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时间积累和父母榜样的示范。当父母在情绪波动时保持清醒和理智,孩子就能从中学习到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结论
处理好与孩子的边界,不过度共情,是促进亲子关系健康发展的关键。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明确自己的界限,并帮助孩子建立和探索自我边界,同时正确疏导他们的情绪,培养他们控制情绪的能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