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句成语我们耳熟能详,它告诫
人们说话要慎重,承诺一旦做出就不能反悔。为什么这个成语中用了“驷马”而不是“四马”?
成语的由来
“驷马难追”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欧阳修所编的《新五代史》中:“兵戈屡动,驷马难追,戚实自贻,咎将谁执。”
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五代时期后晋与北方契丹两国之间的一段历史。公元936年,时任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勾结契丹,在太原自立为帝,并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换取
支持。
石敬瑭的
行为激怒了契丹,契丹军多次南下侵扰后晋。后晋皇帝石重贵起初采取防御策略,但后来在契丹的不断施压下,决定主动出击。
公元946年,石重贵率领大軍北伐契丹,结果惨遭失败。契丹骑兵乘胜追击,后晋军溃不成军。石重贵仓皇逃回开封,而契丹军则一路追至黄河岸边。
当时,后晋军中有一位名叫刘知远的大将,建议石重贵御驾亲征,亲自督战以
激励士气。石重贵却犹豫不决,认为自己已经退至黄河边,
危机暂时解除,没有必要冒险。
刘知远见皇帝畏首畏尾,不禁大为失望,感慨道:“兵戈屡动,驷马难追。”
意思是战争一旦爆发,形势瞬息万变,后悔也来不及了。
“驷马”的含义
在成语“驷马难追”中,“驷马”并非指四匹马,而是指一组套在一起的四匹马。在古代,驷马通常用来拉乘战车或其他重型车辆。
之所以用“驷马”而不是“四马”,是因为古代的战车一般由两匹
马拉在前面,两匹马拉在后面,这样可以增加战车的稳定性和机动性。
因此,“驷马难追”的本意是指战车一旦疾驰起来,想要追赶就非常困难。
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驷马难追”的含义逐渐从字面意思演变为比喻说话要慎重,承诺一旦做出就不能反悔。
在日常
生活中,我们常将“驷马难追”用来告诫人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要轻易做出承诺。如果一旦做出承诺,就应该信守诺言,不轻言反悔。
结语
“驷马难追”一词经过千年的演变,已经成为
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成语。它不仅提醒我们说话要慎重,也告诫我们做事要守信。在人际交往中,信守承诺是一个人品德的重要体现。
让我们铭记“驷马难追”的教诲,谨言慎行,做一个言行一致,值得信赖的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