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全面二胎开放的时候,许多医学院的学生觉得自己赶上了时代。那一年,我国新生儿数量为1867万,较2015年增长了11.5%,二孩及以上占比更是高达45%。所有人都认为,属于母婴行业的春天到了,可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个春天仅仅只维系了一年。
到了2017年,虽然二孩及以上占比超过了50%,但出生人口已经转而下滑,那一年新生儿数量是1764万人。相较开放二胎的2016年,新生人口已经下滑了一百万。到2023年,仅仅是过去了七年时间,我国出生人口就从1876万人,下降到902万人,在短短七年的时间里,新生儿出生人数,直接减半。
七年前,我们还大力倡导顺应二胎政策,开放更多妇幼保健院和妇产科,但七年后的今天,最先告急濒临倒闭的,也是妇产科。
亲历妇产科寒冬
2020年初开始,朋友阿泽一直在妇产科工作,在过去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随着新生儿数量的锐减,阿泽见证了妇产科随着新生儿数量减少缓步进入寒冬的过程。
刚刚全面开放二胎的时候,阿泽还是一名医学院的学生,彼时志向为产科的阿泽满怀希望,认为自己赶上了一个时代的列车,来得正是时候。但没有人能够想到,这辆列车仅仅跑了一年,便放慢了脚步。
"生门"后的潮起潮落
2016年,是我国人口史上的转折点,那一年全面放开二胎,标志着三十余年的计划生育彻底走向历史,也正是那一年,产科专题纪录片《生门》在国内引起轰动,妇产业务相关私立医院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母婴产业和社会议题一片欣欣向荣。
热潮来得快,去得也快。全面放开二胎带来的红利在短短数年里就逐步消失,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还有1062万人,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变成了956万,到了2023年,这数字降为902万人。
与此同时,在最近的两年时间里,人口负增长的趋势也开始加快。
妇产科首当其冲

作为迎接新生儿的第一站,妇产科是最早感受到人口结构变化的地方,也是最早承受人口结构变化带来冲击的地方。根据公开报道,仅仅是2023年一年时间里,全国多地就有数十家医院合并或直接关停了妇产科,这些包括综合性三甲医院、乡镇医院、私立医院和中医院,在严峻的形势之下,多位医生都发文公开呼吁救救产科。
救产科之难
但问题是,能够怎么救呢?人口生育是高度自愿、高度个人化的东西,我们只能通过鼓励的方式去刺激生育,很难通过强制性的方式,去要求人们生育。
在生育成本、育儿和教育成本齐高的今天,家庭乃至父母对多生的抵触,已经波及到妇产科,这是时代的浪潮,但拍下来的时候,却带着致命的风险。
从风口到夕阳产业
妇产科从风口,变成夕阳产业,只需要几年时间。如今,一些妇产科从业者有的开始考公,随时准备永久离开医疗行业,还有的在积极寻找转型和跳槽的机会,而在新生代的医学生里,愿意从事产科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而在一些偏远人口老龄化的城市里,妇产科已经不是要考虑业务量下降的问题,而是要考虑妇产科如何活下来的问题。
一线呼救
上海市第一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医师段涛表示,即便在专门服务孕产妇的妇幼保健院,一些地区的业务量也已经下降了50%到60%,过半业务量的流失会导致发不出绩效奖金,也留不住医生们。
今年2月份,这位主任医师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文,呼吁救救产科,这条帖子获得了数千条转发。
寒冬本质
妇产科的寒冬,本质上还是新生儿的逐渐减少带来的,这是时代的阵痛,难以避免。江西赣州市定南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在今年初,也逐渐停止了产科业务,2017年的时候,赣州市还迎来了14.4万的新生儿,到去年这个数字也已经腰斩,直接跌到了6.36万。
定南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全院的分娩量已经下降到只有45人,这意味着平均每周只有不到1位产妇来医院生产,而产科却要为此维持10多名医护人员。供需市场的失衡,意味着供给方妇产科,必须要做出重大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

在新生儿数量锐减之下,妇产科的关停,就连三甲医院也无法避免。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是一家三甲医院,但在今年3月11日的时候,该院已经停止产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