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中国的这股凛冽的寒风,已经吹到了我们脸上。
作者:华商韬略 梁梁
12 月 17 日,保时捷中国裁员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多家媒体曝出,保时捷中国正在启动比例或将高达 30% 的裁员计划,尽管公司随即紧急回应称相关信息不属实,但保时捷在华销量暴跌、利润下滑早已不是秘密。
风光不再
前两年,卡宴(Cayenne)和梅肯(Macan)>销量暴跌背后,保时捷的销售体系也摇摇欲坠。今年 5 月,保时捷中国被曝出经销商集体逼宫。据知情人士透露,事情的导火线是保时捷中国为完成销售任务向经销商压库,但亏本卖车的经销商已不愿承担巨大的资金压力。
一位经销商透露,卖车的利润越来越薄,可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每个月都在亏钱。一些经销商于是以停止提车逼宫保时捷总部,要求给予补贴并且更换高管。
这场风波最终以高层换帅告一段落。今年 9 月,曾担任保时捷加拿大和英国首席执行官,拥有丰富全球市场管理经验,并曾服务于保时捷战略部门的潘励驰(Alexander Pollich)接任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试图力挽狂澜。
大刀阔斧的改革
上任不到百天,保时捷再次陷入裁员风波。尽管保时捷中国官方否认了裁员传闻,但也强调,公司正对内部组织架构进行优化重组。而有内部员工透露,裁员早在 12 月初就开始了,正式员工的裁撤已接近尾声,整体裁员比例接近 30%。
裁员之外,保时捷还计划为经销商网络瘦身。过去两年,保时捷曾寄希望于扩大经销网络来缓解销量下滑的压力,将经销商数量从 2022 年初的 136 家增至如今的 150 多家,策略失效之后,保时捷开始调转船头,据最新规划,到 2026 年底,这一数字将缩减至 100 家。
保时捷断臂求生,也是外资豪华品牌车企在华遇冷的普遍困境。全国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玛莎拉蒂、阿斯顿马丁等超豪华品牌累计销量仅 4762 辆,同比大幅下滑 60%,多数品牌月销只有两位数。
曾经被打工人仰望的 BBA 也难掩颓势。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宝马、奔驰、奥迪中国销量分别同比下滑 13.1%、10.2%、8.5%。

一车难求的时代已过
当年,想买辆卡宴可不是有钱就能开回家的事。杭州的王先生回忆起自己 2015 年买卡宴的经历,仍然感慨不已。
他记得,当时和妻子去 4S 店试驾,销售忙得顾不上招呼,只丢下一句:现在买保时捷至少等一年才能提车,加价选配能优先排产。
一车难求也是很多中国车主对保时捷最深刻的记忆。2001 年,保时捷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彼时,这个以跑车闻名的德国品牌仅提供 911 和 Boxster 两款车型,售价动辄百万元以上,主要面向顶级富裕阶层。
911: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图腾
对大多数人来说,保时捷不仅是一辆车,更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911 作为保时捷的灵魂车型,自 1964 年诞生以来,便凭借其经典的蛙眼大灯和流时捷推出的第一款 SUV,卡宴一度成为城市高知人群和中产阶级的追捧对象。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和豪华的内饰,卡宴迅速成为保时捷在华最畅销的车型。
写在最后

如今,保时捷在中国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销量下滑、经销商亏损、内部改革,种种迹象表明,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对于保时捷而言,如何在困境中调整战略,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将是一场艰巨的考验。
在寒风凛冽的市场环境下,不仅是保时捷,包括 BBA 在内的豪华品牌都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中国战略,寻找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