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产儿的世界
在胎龄不足37周出生的新生儿被称为早产儿,其中胎龄小于32周的称为极早产儿,胎龄小于28周的称为超早产儿。早产儿因器官发育不成熟,适应子宫外环境的能力较差,面临着更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新生儿为早产儿。在中国,早产率从1998年的5.87%上升至约10%,成为围产医学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医疗技术的进步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早产儿的存活率显著提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下称广妇儿)新生儿中心主任张华岩回忆,20世纪90年代,许多28周以下的超早产儿由于家长认知不足、药物短缺或技术局限,常被迫放弃救治。
如今,即使是21周或22周的超早产儿也能得到有效治疗。张华岩说,子宫为胎儿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但早产儿失去了母体子宫环境的保护,因此救治他们必须通过精细化技术和高端设备模拟类似环境,以支持其器官发育和身体康复。
高级暖箱能够精准控制温度和湿度,为早产儿提供稳定的热环境;专用呼吸机可提供必要的呼吸支持,这些设备在救治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面临的挑战
早产儿的救治,是医学界的难题,也是新生父母的巨大考验。呼吸、喂养和感染,是早产儿治疗过程中必须跨越的三大难关。
胎龄越小,住院时间越长,通常需要等到矫正胎龄35周,体重近2公斤或以上,才能出院。如果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则住院时间会进一步延长。


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医疗费用往往成为影响救治决策的关键因素。张华岩算了一笔账——一个胎龄30周、体重1500克的早产儿,若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3周,需花费6万至8万元;而胎龄25周左右的早产儿顺利出院,至少要花费20万元,若出现严重并发症,费用可能高达百万元。
除经济压力外,未知的发育前景和可能发生的后遗症也是让部分家长放弃治疗的原因。家长往往担忧孩子即使存活,也可能面临长期的健康问题,如脑瘫、智力障碍等。
智慧设备促进早产儿精准化监护
广妇儿院长周文浩表示,我国正在不断推动无创监测技术等创新救治技术的研发和发展。例如,柔性可穿戴生物传感器通过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帮助评估早产儿是否存在神经系统损伤或其他并发症;微量血液监测技术仅需数滴血便可精准分析血氧等多项指标,为治疗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家长救治意愿提升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认知的提高,家长对早产儿救治的意愿有所提升。张华岩表示,大多数早产儿的预后是乐观的。除了极少数患有严重疾病的早产儿,其他早产儿通过及时有效的救治,大多可以健康成长。
结语
早产儿,这些生命之初的脆弱存在,需要社会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医疗科技的不断创新,为早产儿带来了新的希望。家长和医护人员携手努力,为早产儿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拥有更加健康、美好的未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