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超过50%,且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肥胖防控已刻不容缓。
多学科合作,系统管理肥胖患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在第三届中国肥胖大会上表示,肥胖治疗需要多个医院、学科、医疗行业和各个行业的通力合作。
目前,临床层面的合作主要包括:
- 临床数据库建设,例如减重代谢外科手术病例数据库,目前已收集超过25个省市自治区、36000例接受手术的肥胖患者数据。
- 基于数据库开展的多学科研究,如减重手术不同术式的比较、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比较,以及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

张忠涛教授表示,今后的临床合作方向还包括:
- 多学科协作体重管理中心的建设。建立门诊多学科协作的体重管理中心,在基层筛查肥胖症患者,再进一步到合适的医院进行针对性治疗,实现肥胖患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 各级医院联动,大型医院的体重管理中心通过医联体带动二级或基层医院一起行动,在基层筛查肥胖症患者。
动员多方社会力量,倡导全人群体重管理
张忠涛教授指出,肥胖防治需要全社会支持,需要监管端、媒体端和产业端的参与。
中国肥胖联盟发起的科学减重·蓝蜻蜓行动就动员了媒体和社会力量,开展科普教育、呼吁公众正视肥胖是一种疾病、传递科学减重知识和理念、帮助公众理解肥胖患者、倡导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

蓝蜻蜓行动联合医院和社区开展筛查、义诊,鼓励有减重需求的人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制定个体化的医学减重方案,力争一次成功,避免反复反弹。
张忠涛教授表示,肥胖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希望蓝蜻蜓行动能够提升全社会对超重肥胖的认知。中国肥胖联盟将在公众端持续进行体重管理相关的工作布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