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特朗普还未正式回宫之时,台积电主动刷了波存在感。
11月12日,环球时报援引路透社报道称,美国商务部已致函台积电,要求其从本月11日起,停止向中国大陆客户供应7纳米及更先进制程工艺的芯片。虎嗅就该新闻向国内某家已在台积电完成流片的芯片设计公司求证,对方表示未接到来自台积电方面的通知,但的确有收到后者的邮件,要求重做投片资质的审查。因此,并不存在台积电直接向中国大陆客户断供的情况。
虎嗅通过与多位从业者及投资人沟通后得知,路透社提到的7纳米及更先进制程工艺的芯片的表述也不完全准确。前台积电工程师、蓉和半导体咨询CEO吴梓豪向笔者表示,就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新的审查标准将围绕300平方毫米和7nm工艺节点两项指标展开,最终还是会落在晶体管数量上。
根据测算,在7纳米制程工艺下,每平方毫米约有1亿枚晶体管。以DieSize(裸片尺寸)为300平方毫米为上限,最终晶体管数量将不超过300亿个。举个更直观的例子,2020年发布的英伟达A100芯片,其晶体管数量为542亿;某款与英伟达A100对标,且已经广泛运用在算力集群搭建的国产AI芯片,其晶体管数量约为500亿个。也就是说,即便不考虑后续芯片架构升级,现阶段的国产AI芯片,基本全都面临着接受审查的问题。

一个可能的情况是,未来国产AI芯片将再无法使用中国大陆以外的产能进行生产。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国内芯片行业受此影响,成为惊弓之鸟,在笔者与多位从业者谈及此事时,他们大多表示,在2022年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签订后,对于外部政策的逐渐收紧,早有心理准备。而在此般行业情绪中,因为半导体产业链国产化进程的提速,从业者们也都普遍保持着乐观预期。
影响几何?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台积电不存在向大陆全面断供7纳米及更先进制程工艺的芯片情况,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大陆厂商能否继续通过台积电代工芯片,取决于能否通过新的投片资质审查。
在新规中,小芯片厂商基本都不在限制范围内,比如手机上的SoC,尽管目前手机的主流SoC工艺制程基本都在7纳米及以下,但SoC的DieSize(裸片尺寸)较小,因此即便是更先进的制程节点,也不会受到更多限制。吴梓豪表示,就DieSize和晶体管总数来看,未来国产SoC推进到台积电3纳米制程问题不大。值得一提的是,虎嗅结合多方信源得知,国内某大厂自研的3纳米SoC项目,已于前不久在台积电完成流片,预计在明年下半年规模量产。
而在大芯片厂商中,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芯片可能会受到部分影响,因为目前国内自研的ADAS芯片,部分尺寸都在300平方毫米左右,且采用的工艺制程为7纳米。至于究竟哪些国内ADAS芯片厂商会受到影响,还需要在台积电新规细则公布后讨论。但基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AI芯片几乎全部在新规的限制中,以英伟达A100芯片为例,其使用7纳米工艺制程的基础上,DieSize约为826平方毫米,其他性能接近的国产AI芯片的DieSize也近似于这个尺寸。这种情况下,国产AI芯片的流片将无法再依赖台积电,大概率需要转单到中国大陆。
而在大陆的代工厂商中,在先进制程领域中,基本靠中芯国际独扛大旗。在谈论中芯国际这家公司时,有一个话题热度始终不减,即EUV光刻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芯国际自2020年12月后,便无法从ASML获得先进的EUV光刻机,只能通过多重曝光的技术,用DUV光刻机去完成先进制程的生产,而中芯国际本身也从未向外界公布过,现阶段先进制程的研发进展。
不过,一位国内某晶圆代工厂研发负责人向笔者表示,从技术路径来看,利用多重曝光做先进制程芯片的方式完全没有问题,因为台积电在获得EUV光刻机之前,就是通过此方式完成对7nm工艺制程的技术预研,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技术验证。真正可能存在限制的是产能问题。按照中芯国际此前发布的财报,今年3季度,公司各条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