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背景
中国胸痛中心的建设已初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胸痛救治网络,覆盖率达 100% 省、市级,96% 县域,提升了救治效果,完善了救治体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首席专家霍勇教授认为,这张网络仍需扩大和加密,一方面将胸痛中心理念拓至院前急救,另一方面将成果延至基层,加强院5%,凸显了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复发风险。因此,出院后的随访管理尤为重要。
例如,《胸痛中心质控指标及考核办法》中提到出院带药,经考核合格的胸痛中心出院带药符合指南推荐率可达 90% 以上,但三个月、半年乃至一年后会显著下滑,反映出院后管理不足,特别是规范化用药依从性大幅降低。
上下联动,扩大救治网络
霍勇教授结合最新发布的《胸痛中心质控指标及考核办法》(第三版修订版)提出了解决方案,关键之一是要形成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上下联动,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级医院的胸痛救治单元与二、三级医院的胸痛中心连接。
霍勇教授强调,胸痛救治这张网不是孤立存在的,救治单元的意义在于以最快速度识别患者,加速转院,并做好康复和后续随访。只有在区域内进行有效的联合,才能真正解决患者不来或来得晚及长期规范管理的目标。
未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有望逐步设立胸痛救治点,形成从中心到单元再到点的三级联动机制,进一步织密救治网络。
质控指标和公众自我健康素养
《胸痛中心质控指标及考核办法》(第三版修订版)新增了住院期间危险因素规范管理率和出院带药符合指南推荐率等关键指标,强调选择符合指南推荐和临床循证的药物手段,如具有心血管获益证据的 GLP-1 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
新版质控指标也特别强调规范化随访及达标率,从质控角度增强对院后随访和用药规范化的管理。
霍勇教授指出,提升公众自我健康素养也同样重要。目前,我国公众在主动预防心血管疾病、掌握基本救治常识方面仍有待加强。我国猝死急救成功率整体偏低,不足 2%,通过救护车转运的心肌梗死病人也仅占不到 20%。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靠医院,还需从社会层面入手,全面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救能力。
霍勇教授说,胸痛中心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未来要不断完善救治网络,提高救治效果,让更多患者从胸痛中心获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