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普遍关注孩子的身高问题,补钙、吃营养品已经不能缓解家长们的焦虑,于是有的家长带着自认为身材矮小的孩子去打生长激素,也就是俗称的增高针。
身高不够,真的可以打针来救吗?
聂女士的儿子今年11岁,身高142.5厘米。尽管平时胃口不错,运动量也不小,但是这两年在身高监测时,发现比同龄的孩子个头偏矮。聂女士有点焦虑,听说有人给孩子打增高针,她也动了心。可是却遭到了丈夫的反对。
家长聂女士:小的时候就没太在意,大概近两年骼生长,从而达到增高的目的,适应证范围内患儿,每年可以长高8到12厘米,所以也被称为增高针。
像聂女士的儿子、姜先生的女儿,他们的情况适合打增高针吗?会不会有副作用?
带着疑问,他们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经过医生全面检查:聂女士的儿子身高略低于同龄儿童,但是骨龄偏小,还有自然长高的空间。姜先生的女儿出生时是早产儿,确实应该密切观察身高情况,但女儿身高161厘米,在正常范围,年龄13岁,骨骺线已经基本闭合。两位青少年都不适合打增高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罗飞宏:生长激素虽然是正常人体需要的一种激素,但是也不是说谁来都可以打生长激素,或者只要偏矮一点就打生长激素。在用生长激素之前,必须接受非常规范的医学上的检查,其中包含了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等检查,也包括脑核磁对垂体脑子的发育情况进行检查。最后经过非常严格细致全面检查,才可以用临床的生长激素治疗。
打增高针要符合适应证滥用后果严重
专家介绍,增高针,也就是生长激素替代疗法,如果使用得当,确实可以有效改善孩子的身高,效果好的可以每年长高8到12厘米。那究竟什么人群可以使用呢?会不会有副作用?不符合条件的人群,如果打了增高针,又会有什么后果呢?
医生介绍,考虑使用增高针,首先有两个前提条件:
- 骨骺线没有闭合。男生16岁,女生14岁骨骺线就基本闭合了,在骨骺线闭合或接近闭合的情况下使用增高针,不仅起不到促生长作用,还可能会引起骨骼变粗变大。每个人骨骺线闭合时间不同,需要通过医生检查判断。
- 身高明显低于同龄同性别儿童平均身高,且每年增长少于5厘米。
北京市海淀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和岚我们会让家长去监测孩子这一段时间身高的增长情况,比如说每1~3个月去测量身高,然后绘制身高曲线,如果孩子的身高增长速率也是正常的,他的身高也在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第十百分位以上,这部分家长我们建议不用太过焦虑。

如果孩子骨骼线还没有接近闭合,且身高在同龄同性别儿童中属于第十百分位以下,孩子需要继续检查,看是否符合打增高针的适应证。适应证包括生长激素缺乏症、染色体异常、特纳综合征、SHOX基因缺陷、努南综合征、小胖威利综合征以及特发性矮小症等。患者经过系统检查,属于适应证范围,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生长激素替代疗法是安全有效的。
但是也有一些人群,虽然身材矮小,却不能使用生长激素替代疗法,否则后果严重。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罗飞宏:生长激素对所有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是药三分毒。正规用药可以把正面的作用发挥出来,促进生长。有些孩子本来是脑垂体肿瘤,但是用生长激素后,会加重脑垂体肿瘤的发展。还有一些孩子,在用生长激素的同时,会诱导出现一些其他问题,比如出现快速的高血糖和糖尿病、出现高血压、钠潴留、心功能不全、头痛、视力障碍等一系列的问题,也有可能会诱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瘤。

因此,使用生长激素替代疗法必须严格遵循适应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滥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