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彭博社报道,通用汽车宣布将对与上汽集团的合资公司进行资产减记,并计划关闭部分工厂及产品线,以应对市场表现不佳及业务重整所需费用,预计损失将超过50亿美元。
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的衰落
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曾风光无限,2017年盈利20亿美元,但至2024年前三季度已累计亏损3.47亿美元。其与上汽集团的合资公司上汽通用近日提交资产减记申请,金额高达26亿至29亿美元。上汽通用还列出高达27亿美元的支出成本,包括工厂关闭和公司重组等费用,总计损失达56亿美元。这一行动导致上汽通用股价开盘前大跌3%。
合资车企在中国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上汽通用面临中国本土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压力,与其他合资车企一样遭遇困境。尽管如此,通用汽车仍表示相信上汽通用无需额外投资即可重回盈利轨道。上汽通用还计划取消多款不盈利产品,这些非现金亏损将计入第四季财务支出,但不影响调整后盈余。
合资车企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1978年后,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重大变革,通过与国际私营跨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实现了国际技术转让的大幅增加。这一时期正值总设计师领导的经济改革,国内汽车消费市场逐渐形成。与毛泽东时代不同,客车、轿车和私人消费逐渐成为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国内生产短期内无法打破了国有企业的垄断。吉利、长城、力帆和比亚迪等公司,是一批率先冒头的中国独立汽车制造商,部分保留了国有资本介入,致力于创建本土品牌,与跨国公司及其合作伙伴展开竞争。
吉利于1986年在杭州成立,成为首家私营汽车公司;长城汽车1984年在河北保定注册,原为国企后私有化。90年代初,力帆和比亚迪分别在重庆和深圳成立。同时,私营汽车零部件企业也被允许向国企和非国企销售产品。
尽管非国企受到国家高度控制,但这一模式不仅限于汽车行业。在改革期间,私营企业需遵循严格条件和国家指令。起初,ICAM面临诸多限制,如预算、汇率、贸易壁垒和投资选择等,但国家仍设定了每年20万辆乘用车的生产目标,表明对私营企业参与的有限认可。90年代,前五名国企及其合资企业仍占据中国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199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了《汽车产业政策》,与首部私营公司法同时出台,加强外国直接投资的同时,也继续支持本土汽车工业的发展。
结语
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的衰落标志着全球汽车行业的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的崛起,以及电动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对传统跨国汽车制造商构成越来越大的挑战。通用汽车的减记和重组计划是这一变化的最新例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