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驷指的是几匹马 驷马难追 成语 为什么使用驷字 (驷指什么)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中国人常用的谚语,意指说出的话就不能反悔,就像四匹马跑了再追也追不回来一样。但是,为什么用“驷马”而不是“四马”呢?
“驷马”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欧阳修所编《新五代史》中:“兵戈屡动,驷马难追,戚实自贻,咎将谁执。”这句话记录的是五代里第三个政权后晋与北方契丹两国之间的事情。
公元936年,原为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勾结契丹,称帝太原,向契丹割地称儿消灭后唐建立后晋。后晋建立后,石敬瑭背信弃义,不再向契丹称臣纳贡。942年,契丹大军南下伐晋,石敬瑭北逃,在当年五月三日,正式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称臣,并加授石敬瑭“大丞相”之号,兄弟相称。
石敬瑭称臣后,耶律德光派大将萧翰带领30万大军继续南下攻打后晋。后晋守将张从恩拒城固守,萧翰久攻不下,于是派人招降张从恩,张从恩心动,欲率全城军民投降。石敬瑭得知后十分愤怒,立即派人送去书信,要张从恩杀掉萧翰,献出城池。
张从恩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抵挡不住契丹大军的攻势,于944年正月投降。契丹大军入城后,大肆屠杀后晋军民,石敬瑭也因此而失去了人心,后晋政权岌岌可危。
“驷马”一词在《新五代史》中指的是契丹大军的战车,也就是“契丹车”。契丹人善骑射,他们的战车也十分精良,号称“契丹车”。据史料记载,契丹战车由四匹马拉动,车上有御者三人,一人负责驾车,一人负责射击,一人负责观察敌情。
契丹战车的速度极快,而且十分灵活,可以迅速变换阵型,给敌人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新五代史》中用“驷马难追”来形容契丹军队的机动性和攻击力。
为什么用“驷马”而不是“四马”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驷”比“四”更显庄重:“驷”是古代对马的一种尊称,一般用于形容帝王或贵族的战车或坐骑。而“四”只是一般的数字,没有特别的含义。用“驷马”来比喻契丹战车的速度和攻击力,更加庄重和威严。
“驷”比“四”更便于记忆:“驷马”这个词语在汉语中已经使用了上千年,人们对其含义和出处都很熟悉,容易记忆和理解。而“四马”则显得比较拗口,不容易记忆。
“驷”比“四”更符合音韵:“驷马难追”这句话中,“驷”和“追”两个字都属于仄声字,读起来有抑扬顿挫之感,更加符合汉语的音韵之美。而“四马难追”则显得平淡无奇,没有“驷马难追”那样朗朗上口。
“驷马难追”这个成语已经流传了上千年,它不仅是一个用来比喻事物变化快或难以挽回的成语,而且也反映了古代汉语的语言艺术和文化内涵。虽然“驷马”一词的本意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但它所蕴含的寓意和精神却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