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日,华为车BU业务正式装入引望公司,标志着一 家估值千亿的独立智能化增量部件供应商拔地而起。
中国需要打造一个由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一个有‘火车头’的开放平台。
华为常务董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曾如此形容引望的定位。
已有的信息显示,目前阿维塔、赛力斯两家车企已经先后分别斥资115亿元人民币购买引望10%股权。有消息称引望希望引入更多整车合作企业,但目前尚未有更多企业官宣加入。
拥有双重身份,但这只是短期操作。其认为,伴随着车BU独立,华为员工原本拥有的大厂福利多少会有所减少。工作薪资的稳定性、内部转岗的可能性,均面临挑战。另一名员工告诉搜狐汽车,签约主体的更换并没有给予所谓的签字费,也没有其他补偿。除了主体变更之外,目前暂时没有感觉到其他变化。
与此同时,在身份转换之下,引望也面临着新阶段的挑战。一名华为车BU内部人士对搜狐汽车表示,没有计划对外发声,(希望)低调、平滑过渡。这侧面反应出,引望目前尚未准备作为独立主体高调地出现在外界视野中。
这家开创了先例的公司,正在一条没有人走过的道路上探索。
开创先例
在汽车行业及华为历史上,车BU合作模式的创立、引望的成立、车BU的导入,都属于开创之举。
车BU的合作模式之新,在于系统地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智能车载光、智能车云五大业务,作为智能化零部件卖予整车企业。并联手助力整车定义的团队、助力渠道的鸿蒙智行,分出华为汽车业务的三套合作模式。
这三套合作模式中,一是做TIER2,提供软硬件模组;二是做TIER1,提供智能解决方案;三是做TIER0.5,也就是曾经的智选车模式,华为参与整车定义、营销、渠道等各个环节。
目前,智选车模式已打造出四个品牌,包括问界、智界、享界、尊界。余承东曾表示,仅能承担四家智选车合作,已经没有更多资源和人手。这也意味着,在不创新模式的情况下,华为汽车业务合作模式基本只剩下TIER1、TIER2两种。
无论是哪个模式,都离不开车BU,也就是引望的参与。靳玉志曾对搜狐汽车·晏会厅表示,“我们是一个‘电子螺丝钉’的供应商”。
作为对比,宁德时代是汽车电动化领域的龙头企业,但其目前和车企的合作模式仍较为单一,大多为电芯、电池产品交易。目前,虽然其正在换电、滑板底盘领域发力,创新与整车企业的合作模式,同时增强自身的权重占比。但就进度而言,与华为逐渐成熟的业务模式相比仍较为落后。
车BU独立之新,在于其与华为斩不断的联系。剥离子公司的目的往往是聚焦核心业务、提高子公司价值,对外寻求投资者,或者优化母公司财务状况。将子公司独立并剥离母公司,且母公司仍在子公司中占有一定股份并不罕见。但对华为而言则不一样。
其曾剥离过三家子公司,不曾保留任何一家子公司的股份,这反应出剥离的聚焦和果断。三家子公司包括2001年剥离的安圣电气、2020年剥离的荣耀和2021年剥离的集成电路制造业务。但对于车BU,华为的态度有所不同,华为和引望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复杂。华为仍在引望中持有50%的股份,并在引望的管理层中占据重要位置。但另一方面,引望却独立运作,与华为的财务体系、人力体系、管理体系都做了切割。
这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在汽车行业前所未有。其好坏与否,目前尚不能下定论。
未来之路
在引望独立运作后,华为的汽车业务将进入新的阶段。未来,华为能否在汽车行业中站稳脚跟,取决于引望能否适应新的环境,并找到新的增长点。
对于引望来说,最大的挑战可能是如何平衡与华为的关系。一方面,引望需要华为的支持来发展自己的业务;另一方面,引望又需要保持独立性,才能在市场上竞争。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是引望能否成功的关键。
引望还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目前,引望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车控领域。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这些领域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引望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对于华为来说,车BU的独立运作也将对其汽车业务产生影响。华为需要找到新的方式来与引望合作,并确保引望能够为其提供所需的零部件和技术支持。同时,华为也需要探索新的汽车业务领域,以弥补车BU独立后留下的空白。
华为和引望的未来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两家公司都将对汽车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引望独立运作后,华为的汽车业务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华为和引望能否在汽车行业中取得成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