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如果有一天,当你跟孩子聊天时,ta两眼无光的看着你,平静地说自己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有了期待,这样的反应是不是很可怕?
前两天,米粒妈看到了一位妈妈写的这样一篇文章。一天早上,她送自己6岁的女儿去上学,一路上,女儿安静而匆匆,面无表情。妈妈试着跟女儿聊天,但女儿也只是机械而麻木地回答着。一问一答,没有停顿,没有思考,没有反应,也没有扭过头。
你期待去上学吗?不期待。
那你期待放学回家吗?没有。
我什么都不期待,女儿留给妈妈这样一句话,就要转身进校园。
女儿的反应让妈妈震惊又心惊。我想,看着孩子这样木然的反应,每个家长都会下意识地紧张。她赶紧拉住女儿的手,蹲下来捧起她的脸,认真地跟她说,是不是至少到学校里可以见到你新交的好朋友,可以跟她们聊聊天,玩一玩,记得别再上课时聊就行。女儿听到了好朋友三个字,脸上才浮现了一点浅浅的笑意,她亲了妈妈一下,转身走进校门。
这位妈妈回想到,自己的女儿好像很久都没有开怀大笑过了。小女孩的反应让米粒妈觉得特别心疼,一个只有6岁的小女孩,正该是对世界抱有好奇心的年纪,为什么会没有期待呢?
当孩子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没有了期待,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米粒妈看过这样一条新闻,有一个初三的男孩,在一个稀松平常的日子里,正在教室里上着课,突然就站起来往窗边走,准备从窗子跳下去。万幸的是,身边的同学眼疾手快,看势头不对马上伸手抱住了他,阻止了一场悲剧。后来被问到为什么会这样做时,孩子木木然地说:觉得活着没意思。
多么可怕的一句话!孩子的这种空虚、无意义感,竟然会导致他们走向这么极端的一条路。可是,哪怕孩子们已经这样无所适从了,却还有人觉得他们是在矫情。这些不理解的声音,更让孩子陷入孤立无援。
其实,当孩子们有这样的感觉时,大概率已经是生病了。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为空心症,也就是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这是比抑郁症更可怕的一种状态,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追求,也没有任何感兴趣的事情,甚至与他人的交流和接触也越来越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方面,是因为一切得到的太过容易。现在的孩子和我们小时候相比,物质上几乎就没有匮乏过。我们小时候生病了才能吃到的罐头,考试成绩好了才能吃到的肯德基,如今都是被他们嫌弃、吃腻了的东西。他们不会期盼着过年的新衣,生日的礼物,因为心愿随时能够被满足。没有付出努力、收获回报的实感,没有正向反馈带来的激励,孩子们对生活的体验打了折扣,也就渐渐失去了热情。
另一方面,家长的过度干预,也是导致孩子们价值感缺失的重要因素。很多孩子会把随便、无所谓挂在嘴边,是因为,很多时候,家长催促孩子做决定,但真当孩子做出选择的时候,家长往往又会因为各种为你好的原因,拒不执行。孩子敷衍说随便,是清楚自己根本没有决定权。
米粒妈写过一个女孩家长控诉女儿不吃她做的饭的故事。妈妈说,她本来跟孩子说中午打算做卤肉饭,孩子同意了,并且提出想再加一份炸鸡。这时妈妈心里已经有些不太情愿了,但她却没有表态。结果等到开饭的时候,妈妈端上桌的不是卤肉饭,也没有炸鸡,而是一大盆西葫芦炖茄子,里面还加了些肉。女儿一看傻眼了,看着黏黏糊糊一大盆的菜也没了胃口,在妈妈的逼迫之下,女儿勉强吃了几口,就再也不肯吃,跑出去买了肯德基。结果妈妈勃然大怒,威胁女儿说:你要是不吃我做的饭,我就把肯德基扔了。僵持到最后,女儿自己动手炒了一碗蛋炒饭,这才算吃上了午饭。结果转头这位妈妈就满腹委屈地把这件事po上网,口口声声说着:孩子这么挑食,对身体肯定不好,不让她点外卖她就是不听,我根本管不住,该怎么教育她?
米粒妈看了她的发言,真是觉得挺无语的。她好像很民主地跟孩子商量了午餐的内容,让孩子满心期待想吃卤肉饭,也许还能再配个炸鸡,结果一上桌看见满满一盆西葫芦炖茄子?这位妈妈主打一个尊重了,但不多,商量了,但不遵从。为了尊重孩子,我们
本文系米粒妈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