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外卖行业的迅速发展,外卖骑手与人工智能(AI)算法之间的互动关系引发了广泛关注。近日,网信办、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防范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严防一味压缩配送时间导致配送超时率、交通违章率、事故发生率上升等问题。
外卖骑手与算法的互动关系
业界和学界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研究,探索外卖骑手与算法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外卖骑手在与算法交互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情况和问题,也促使外卖平台对算法进行改进。
北京大学举办的算法为人专题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表示,推动算法为人,需要同时理性看待算法,肯定其在推动社会有序运行、提升生活便利性等方面的价值,但也需理解算法并非万能,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其当前的不足。
外卖平台的算法属于调度决策类算法,主要解决订单分配、配送时间、配送路线、收入计算等问题。骑手是算法中最为重要的主体之一。美团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 年,通过美团平台获得收入的骑手有 745 万,全年接单在 260 天以上的骑手占比为 11%,约 81.95 万人。
骑手的劳动并非完全依附于算法
长期以来,骑手被认为是低技能劳工,工作性质类似于流水线工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陈龙的研究打破了这一固有认知。
陈龙通过兼职送外卖和调研老骑手,发现骑手的劳动并不完全依附于算法,其劳动过程中常常涉及劳动者的直觉判断和劳动精神,包含隐性知识和匠心精神,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工作。这些技能需要时间培养,但高流动率导致许多骑手在技能成熟前就离开了行业。
人与算法之间的边界
陈龙的研究表明,人与算法之间存在边界。算法存在限度,并非无所不能。例如,配送算法无法完全精准计算最后 100 米的配送时间,人工调度有权限在高峰期把订单分配给送单能力更强的骑手。
这项研究给外卖平台提供了启发,平台算法技术人员表示,外卖平台已经发现了算法存在限度的现象。平台在近年来对配送算法进行了调整,保留了一些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接口。
骑手的工作状态并非全天高压
从骑手全天的工作状态来看,他们的高压工作状态更像是因为订单的峰谷波动带来的短时高压。在非高峰用餐时段,很多骑手选择到就近的骑手驿站休息。
如何平衡订单高峰和低谷时段骑手的劳动,骑手自身可以发挥更多能动性,平台算法也值得进行更多探索。
舆论环境对骑手的刻板印象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何艳玲认为,互联网和信息渠道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但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朋友圈或短视频平台推送的世界。外卖骑手在舆论环境中的形象,即形成了刻板化的认知,以至于真实数据很难真正传播,这也给平台的治理规则体系提出了挑战。
结论
外卖骑手与算法的互动关系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领域。研究表明,骑手的劳动并非完全依附于算法,人与算法之间存在边界。外卖平台需要根据研究发现对算法进行改进,平衡骑手的工作压力,改善骑手的舆论形象。
通过学术研究和平台实践的共同努力,我们期望进一步促进算法为人,同时发挥算法在提升社会效率和便利性方面的作用,实现算法与劳动者和谐共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