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体育明星的孩子打生长针追高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寒假来临,要不要带孩子打生长针再次成为家长群里的热门话题。家长们看着社交媒体上其他孩子的完美身高,焦虑的情绪雪上加霜。那么,自家孩子的身高、体重到底是不是正常的?需要采用医疗手段干预吗?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理想的身材?
搜狐健康邀请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潘慧教授,为大家答疑解惑。
如何判断孩子身高是否正常?
潘慧主任介绍,判断孩子身高是否正常,不能只看身高数值,还要看孩子的生长速度以及身高与骨龄是否匹配。比如,一个 9 岁的孩子,身高只有 1.26 米,看起来确实比同龄人矮,但孩子半年长了 3 厘米,骨龄还不到 7 岁,身高、生长速度与骨龄是相符的,基本可以判断这个孩子并无异常,只是在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
潘慧主任提醒家长,不论是量身高还是测骨龄,都不宜太过频繁,不仅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还会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每 1—3 个月给孩子量一次身高,每半年至一年测一次骨龄即可。
量身高时,让孩子背靠墙,双脚并拢,屁股、后背、后脑勺贴墙,眼睛平视;条件允许时可以在墙上做标注,然后观察孩子三个月后、6 个月后、一年后的身高,以此直观地判断孩子的生长情况。
带孩子测骨龄时,应告知医生孩子近几次测量身高的准确数值,模糊的描述不利于医生做出准确判断。
孩子偏矮,一定需要打生长激素吗?
即使经过检测,孩子的生长发育偏离了正常的生长曲线,也并不意味着一定需要打生长激素。很多情况下,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睡眠习惯、情绪状态等,孩子的生长速度和身高可以回到正常范围内。
孩子只吃肉不吃菜,吃过多的水果、零食但不吃正餐,睡眠时间不足,情绪紧张、焦虑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有基础疾病的孩子,在基础疾病得到控制后,身高大概率也会回到正常范围。
如果经过专业医师判断,家庭内部沟通决定给孩子打生长激素,方案的实施请务必遵医嘱进行。潘慧主任强调,若不是经过科学系统培养的专业医师,很难掌握好用药的时间和剂量。
生长激素在科学应用的情况下是安全的,但如果过量注射,发生副反应的风险会增加,经济负担也会更重。家长需做的是保证医生给出的科学指导可以落实到孩子的生活中,监督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如何应对身高焦虑?
面对当前普遍存在的身高焦虑,潘慧主任表示,家长们需要保持客观、冷静,用科学的视角看待孩子的成长,采纳专业的建议而不是轻信没有根据的言论。家长的焦虑也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家长若能理性地面对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孩子也可以更好地接纳自己。
最后,潘慧主任特别提醒家长,身高是一个复杂受遗传、营养、环境等因素影响的综合性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理想身高。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自然发育规律,不盲目攀比,以健康、快乐为第一目标,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