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风水学理论认为,一处大吉之地必然能够散发生气;生气若遇到风则会飘散,若遇到水则能够留藏。而风水学讲究藏风聚气,高耸的山峰可以藏风,姿态优美的水域则可聚气。一处风水宝地,必然包含山峦和水域两个核心要素;有山有水之处毕竟有限,中华大地上存在着广袤的平原地区;为了同样在上述地区适配,风水学修正地认为,一处大吉之址可以没有高山,但是必须得有水域流经;根据大量的实践和观察,我们的老祖宗总结出以下风水学论断:吉地不可无水、水深处民多富,水浅处民多贫,聚处民多稠,散处民多离等等;因此中国风水学始终认为,相对于山来说,水元素占有更重要的比重。
风水学对理想水域的定义
一处风水位上佳的基址,其周边必然要有一条距离适宜、流淌平缓、曲美环抱、水质良好的河流;只有符合这种条件的水域才能对人的生气有利,才可以聚气而不外泄。从水域和基址的相对关系来讲,水的来向被称为天门,水的去向则被称为地户;若水从山位傍流而至,被称为天门开;若水流悠然不知去处,则被称为地户闭。上述两种水势是风水学中比较推崇的情形,所谓源清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
风水学对水的理解
中国风水对水的理解大抵包含三个层面——来势、流速和水质。
来势
- 自然界中的水域有宽窄、远近、深浅之不同。水域若深不见底则势大,水域若短窄则势小;风水家认为大江大河为大势之水,如果合理利用其大吉之段,可以给人带来福气;小型的水域虽然也聚气,但是不能给人带来大的福报。
- 对于水域的流速,风水学认为水流应该舒缓宽展,悠然而至,飘然而去;如果水流湍急汹涌,则是不吉之地。
水质
对于水质来讲,风水学认为需干净清澈,不宜浑浊不清,这从人们日常生活用水角度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从以上三个评判维度来看,风水学对于水的理解同样是具有实际科学价值和环境友好型的,并不像常人所理解的完全在玄学框架内构建理论体系。比如上文提到的大江大河属大吉之水,这种水域可以稳定的为人们生产生活和农业灌溉提供水源,滋养一方水土,而且可以起到很好的排涝功能,有了这样利好的客观条件和后勤保障,区域良性发展的概率自然大大增加,人民的福感也会大大提升。
风水宝地的理想模型
理想的风水宝地应该具备以下要素:太祖山、少祖山、父母山、龙穴、明堂、抱水、青龙山、白虎山和护山。
太祖山
太祖山代表基址后侧的山峦之首,占有绝对首要位置,其周边有群山簇拥,并均分支于太祖山。
少祖山
少祖山等级次之,它代表龙脉从太祖山分支出来往周边蔓延后又再次凸起的星峰。
父母山
父母山,等级位于少祖山之下,还可以称为主山、坐山、乐山、来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