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路上皮癌是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包括肾盂癌、输尿管癌、膀胱癌和尿道癌,以膀胱癌最为常见。
随着我国癌症患者数量的不断攀升,肿瘤患者的营养问题愈发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家属意识到,体重管理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变化,而是身体好转的重要p>
我国尿路上皮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其中膀胱癌已经位列我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
手术仍是早期患者首选方案
与其他瘤种相比,尿路上皮癌的治疗手段稍显复杂。手术是早期尿路上皮癌患者的首选方案。
晚期患者以化疗为主
对于发现时就已经处于晚期、不可手术的尿路上皮癌,临床上基本采用化疗等药物来控制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期、保持生活质量。
免疫治疗迎来新进展
近日,国内标志。

营养是抗癌基础
研究数据显示,我国住院肿瘤患者中重度营养不良比例高达58.2%,重度营养不良肿瘤患者的无营养治疗比例高达55.03%,有68.78%的肿瘤患者没有获得任何营养治疗。
营养不良导致的体重急剧下降,不仅削弱患者的抵抗力,还会严重影响治疗耐受性与疗效。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主任医师田艳涛教授谈到,胃癌手术带来的损伤及麻醉带来的副作用,会对患者的饮食行为和消化吸收能力造成影响,增加营养消耗。吞咽不适、没有食欲、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发烧等术后状态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影响营养状态,导致体重下降,最终影响治疗效果和疾病的康复、预后。
数据显示,癌症患者术后体重下降2.5%—5.9%,生命会缩短约6个月。因此,合理营养干预和稳住体重,不仅是提升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基础,更是他们战胜癌症的关键。要维持体重,体重下降就不要超过2.5%。田艳涛教授举例说,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患者,术后的体重下降不要超过1.5千克。家属需要和患者一起关注体重,每周对体重进行测量,关注变化情况。
手术后应该怎么吃?
胃癌手术后,患者要尽快恢复营养补充,一般24小时内就可以吃东西。但吃什么、怎么吃有很多讲究。
刚完成手术时,患者首个尿路上皮癌一线免疫治疗方案——纳武利尤单抗联合顺铂及吉西他滨,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成年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获批。
继之前获批辅助治疗适应症后,此次获批标志着免疫疗法完成了对尿路上皮癌早期辅助治疗和晚期一线治疗的覆盖。
专家解读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所长 叶定伟教授指出:
- 含顺铂的化疗一直是公认的尿路上皮癌治疗最佳一线方案,但缓解效果有限,长期生存率难以提升。
- 纳武利尤单抗方案填补了临床中化疗带来的缓解不充分、不能持续的痛点。
- 免疫联合化疗可达到深度的缓解,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部分患者可能获得手术机会。
- 在诊疗指南推荐方面,纳武利尤单抗辅助治疗方案和一线治疗方案均已纳入最新指南,有望成为中国尿路上皮癌全病程治疗的基石方案。
- 多学科诊疗(MDT)模式也是尿路上皮癌治疗发展的大势所趋,免疫治疗将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早期症状隐匿,血尿是警示信号
尿路上皮癌的早期症状往往较为隐匿,血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警示信号。
尿路上皮癌导致的血尿往往是无痛的,这是它最大的一个特点。也可能导致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属于非典型症状,容易耽误就诊。

因此,建议在出现以上症状时尽快就医,必要时通过尿液细胞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膀胱镜检查等手段来确认是否为膀胱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