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中国车市,可谓冰火两重天。一边是捷报频传,销量再创新高;一边是破产倒闭,给用户带来无尽的烦恼。一些造车根基不稳的新势力品牌率先倒下,留下一地鸡毛。找不到零配件,享受不到售后服务的烂尾车,成为车市洗牌下的无奈产物。
来去匆匆的造车新势力难寻接盘侠
据车质网收集整理,2020年至今,正式退出中国市场、破产倒闭重组、停止经营汽车业务的汽车品牌有35家。其中,既有传统汽车品牌,也有横空出世的造车新势力品牌。
2022年,讴歌退出中国市场,结束了品牌在华独立发展的时代。但接盘的是广汽本田,讴歌在公告中明确表示,将通过广汽本田的渠道继续为车主服务。
更早的还有铃木,当年败走中国市场时,将合资公司股份以1元的象征性价格,转让给了合资伙伴长安,售后服务也一并转交。
相比于上述传统汽车品牌的体面告别,如今新势力品牌正在经历的倒闭潮却令人扼腕,留下一地鸡毛。最典型的莫过于威马汽车的破产重整。
2023年10月,这家曾经与蔚来、理想等并驾齐驱的新势力头部企业,一夜之间沦落到申请破产的地步。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威马汽车共亏损了约177亿元。
与威马境遇相同的还有定位高端的高合,尽管已经发布了3款车型,但由于车型定价过高,市场反响平平,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而宣告破产。
如果说威马和高合的破产早有预兆,那近期原地解散的极越汽车就显得有些突然,以至于很多人都以为是假消息。因为和高合相比,极越的市场表现还算可以,2款车型在2024年的销量之和超过了12,000辆,但最终也难逃倒闭的命运。
对于品牌而言,倒闭的背后可能是资本整合和市场选择,但对于花了多年积蓄、选择信任这些品牌的车主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
车主艰难的求生之路
从行业角度来看,售后服务转移通常分为几类。
- 原品牌向同集团其他品牌转移
- 合资品牌向合资伙伴转移
- 被收购车企向收购方转移
- 寻找一些第三方修理厂合作,通过授权的方式为车主提供服务
一般来说,以往传统车企退市前都会给车主们一个交代,但并非完全是基于责任感,而是这些手握造车资质的车企有现成的工厂、生产线,很容易找到下家接手,届时对于车主的责任和义务都会随之转移,因此也没必要和车主们撕破脸。
但对于依靠资本融资横空出世的一些新势力品牌而言,既没有集团作为靠山,也没有造车资质,甚至工厂和生产线都是租借的。一旦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而倒闭,那就真的是彻底OVER了,很难找到愿意接盘的企业。
因为这些新势力品牌大多成立时间较短,尚未形成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在收购方眼中毫无市场价值可言,只是个累赘。
一辆车对于车企而言,可能只是利润数字中小数点的后几位,但对于国内家庭消费者而言其实是一笔不小的投资,毕竟动辄十几、二十万的购车费用不是每个普通家庭都能随随便便拿出的。车企倒闭后,就意味着这笔投资充满了变数。
以威马EX5为例,原价20多万的车型,在二手车交易平台中的报价基本上都在4-5万左右。有威马车主无奈表示,即便价格这么低都不好卖,还不如用两年就扔了。
除二手车贬值外,这些烂尾车车主还面临着车辆功能受限的问题。车企破产倒闭后,车辆失去了技术支持,软件无人维护,核心的智驾功能无法使用,不仅影响驾驶体验,对于行车安全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有部分极越车主在网络发声,称花4999元买的极越ASD高阶智驾已经不能正常使用了。更坏的消息是,后续车辆网络一旦停用,远程控车等需要联网的功能就完全无法使用了。
有高合车主表示,车辆功能受限无非就是让智能汽车回归纯粹的交通工具,这些其实都还能够咬牙接受,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车辆后续的维修和保养。
车企售后服务中断,维修保养只能找第三方修理厂,费用高昂不说,关键是一些零配件根本无法买到。按照网上威马车主的话说,现在每天开车都要小心翼翼的,生怕发生事故,修车的成本太高了。
如果车辆出现批次性问题需要召回,车企也束手无策。因为已经破产清算,不可能再履行召回义务,只能由车主自行承担维修费用。
烂尾车现象是否会成为常态?
新势力品牌频频倒闭,烂尾车现象层出不穷,让人不禁担忧,这种现象是否会成为汽车市场的新常态?
专家指出,汽车市场加速洗牌,淘汰落后产能是必然趋势。对于那些没有核心技术、缺乏品牌影响力、资金链又断裂的新势力品牌来说,破产倒闭是迟早的事。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烂尾车现象还不至于成为常态。
一方面,政府监管部门正在加强对汽车行业的规范,淘汰不合格的企业,保障车主利益。另一方面,头部新势力品牌已经站稳脚跟,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具备较强实力,短期内不会出现大面积倒闭的情况。
不过,专家也提醒消费者,在选购新势力品牌时要擦亮眼睛,选择有实力、有口碑的企业。同时,也要关注品牌售后体系的完善程度,避免出现烂尾车的现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