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由胃液分泌过多和/或十二指肠黏膜防御功能减弱导致的。这会导致十二指肠黏膜被胃酸消化腐蚀,形成局部炎性破损。
原因
-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细菌,能够破坏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机制,引发炎症反应,进而造成黏膜损伤。
- 长期应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会抑制黏膜合成前列腺素,而前列腺素对黏膜有保护作用。
- 常在餐后3-4小时或半夜出现,称为饥饿痛或夜间痛,进食后可缓解。
- 消化不良:患者可能出现胃灼热感、胃胀、饱胀感、嗳气、反酸等症状。这些症状多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胃肠道蠕动减慢以及消化不良所致。
- 恶心呕吐: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常伴有胰液、胆汁分泌减少和胃酸分泌增加,导致胃肠道蠕动减慢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恶心和呕吐。
- 出血:当溃疡穿透十二指肠黏膜并侵犯血管时,可能导致出血。轻微出血时,患者可能表现为粪便带有暗红色的血丝;大量出血时,则可能出现鲜红色或带有血块的粪便,甚至呕血。黑便是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时的典型表现,这是因为血液在胃肠道内的变化所引起。
- 大便异常:除了出血引起的黑便或便血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便秘或腹泻的症状。这是因为十二指肠溃疡影响了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便功能。
- 其他症状:患者可能因疾病的影响和营养吸收障碍而感到疲乏无力、容易疲劳和身体虚弱。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的十二指肠溃疡还可能引发胃液反流至食管内,导致食道炎症,表现为咽喉不适、声音嘶哑等症状。

危害
- 反复出现腹部疼痛:这是十二指肠溃疡最明显的症状之一。患者会在空腹时经历上腹部的饥饿痛,尤其是在夜间,疼痛可能严重到足以唤醒睡眠中的患者。进食后疼痛感会有所减轻或消失。长期的疼痛会影响病人的作息、情绪以及生活质量。
- 溃疡出血:溃疡可能会侵蚀血管,导致出血。轻微出血可表现为黑便,严重出血可导致呕血或便血,甚至危及生命。
- 穿孔:十二指肠溃疡严重时,可能会穿透肠壁,导致内容物流入腹腔,引发腹膜炎,危及生命。
- 梗阻:溃疡愈合过程中,疤痕组织可能会导致十二指肠狭窄,造成梗阻,引发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
治疗
-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
- 抑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可以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
- 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可以杀灭幽门螺杆菌。
- 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胶体铋等,可以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愈合。
- 内镜治疗: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止血、内镜下扩张、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这些方法可以止血、扩张狭窄的肠腔、切除溃疡组织,有效控制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
-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和内镜治疗效果不佳的十二指肠溃疡。手术方式包括溃疡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迷走神经切断术等,可以彻底根治十二指肠溃疡。

预防
- 避免幽门螺杆菌感染
- 合理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 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辛辣、酸性食物和饮料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但可以通过积极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得到有效的控制。如果出现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正规的治疗,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
发表评论